“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飘在我心间,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我的思恋……”也许正是因为这首动听的歌,让人们对草原更加地热爱。美丽的大草原、格尔古纳河、悠闲的牛群……这些美丽的画卷真得让记者无法与违规收购散奶联系在一起。为了核实当地市民反映的情况,记者冒着严寒来到呼伦贝尔市,主要走访了海拉尔区、鄂温克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和陈巴尔虎旗等地,对当地的奶牛养殖和生鲜乳收购等方面的一些实际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和了解。随着调查的深入,心情也越发沉重……
呼伦贝尔市乳业发展现状
到了呼伦贝尔市,一下飞机,记者就闻到了牛粪的味道。据同行人员介绍,奶牛养殖是呼伦贝尔市畜牧业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资料显示,在2008年,该市奶牛存栏就达到60万头,其中产奶牛41.4万头,年产鲜奶达133万吨,占自治区鲜奶总产量的14%。不过,2009年6月18日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生鲜乳收购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呼政字[2009]76号)文件显示,2008年之前该市在生鲜乳收购管理上存在较多历史遗留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场和奶牛小区少,散养奶牛占全市奶牛总数的80%;机械化挤奶程度低,机械化挤奶厅占奶站总数的14%;乳品加工企业小而散,没有建设奶源基地的积极性;鲜奶收购市场无序竞争,奶站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第三方的生鲜乳检测机构、检测设备。
《通知》总体要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奶农利益为根本,依法行政,规范生鲜乳收购质量标准和市场秩序,加强生鲜乳收购管理,合理调整奶农、奶站、乳品企业三者之间利益关系,培育、健全乳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呼伦贝尔市乳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通知》主要任务:以各旗市区为单位,到2009年6月15日前完成本辖区内生鲜乳收购的分区划片管理;到2009年7月15日前完成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和生鲜乳准运证的发放;到2009年12月底,全面禁止手工挤奶,实现以机械化挤奶厅为主,牧区手推式挤奶器挤奶为辅的生鲜乳生产方式。
如今,《通知》下发三年多过了,呼伦贝尔对生鲜乳的收购有没有按政府的相关规定去执行?是否像市民举报的那样,仍违规收购?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成本高奶价低 五成奶牛变“肉牛”
在几天的时间里,记者走访了十几个乡村,当问及奶牛养殖情况时,得到的几乎是一种回答:现在养奶牛不挣钱,奶价太低了,不够成本,差不多都当“肉牛”卖了,家里只留下了三五头奶牛。
奶价低,奶农苦不堪言。采访中一位哈克村的奶农感叹道:“我原来算是我们村里的奶牛养殖大户,原本我们也不想卖,主要是因为饲养奶牛的原料价涨得太厉害,2011年干草价650元/吨,现在涨到了850元/吨,整整涨了30%多,可是奶价不仅没涨,反而有时候还降,这让我们很多的奶户逐渐失去了养牛信心,所以大家把奶牛都卖掉了,奶牛原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到现在啥也没有了,村里好多年轻人也都跑到外地打工挣钱去了。”
在扎罗木得村,一位推着挂有两只牛奶桶自行车的大姐说:“今天奶价只有2.6元/公斤,比昨天降了两毛,如今成本越来越高,可奶价越来越低了,再这样就坚持不下去了!”
据悉,到了夏天奶价会更低,都在2元以下,有的甚至1.5元/公斤。目前,呼伦贝尔的奶牛养殖业处于惨淡经营状态,使得畜牧业的发展遭受沉重的打击。
又“脏”又“乱” 手工挤奶安全堪忧
记者走访了很多村多家奶户了解到,呼伦贝尔很多养奶户基本都还是使用原始的手工式挤奶,很少采用手推式挤奶器或到正规挤奶厅进行机械挤奶。当记者问道为什么不到国家规定的挤奶厅挤奶,而在自己家里挤奶?多数奶农回答:奶牛每天要挤两次奶,早上四、五点钟和晚上七、八点钟,冬天天冷、路滑等原因不方便赶牛到奶厅挤奶,奶牛也不习惯用机器挤奶,有时可能造成回奶(不出奶),所以选择在家挤奶。
当问及厅奶与散奶的价格时,一位奶厅的负责人表示:厅奶的价格会比散奶的价格高两三毛钱,但散奶可以掺东西(指掺水),其实价格差不多。
手工挤奶环境混乱不堪,很难保证牛奶的安全性。在采访中记者亲眼目睹了手工挤奶又“脏”又“乱”的现象。
看过手工挤奶,可能没有人会有勇气去喝牛奶。在嵯岗地区,听说是高价收奶的人来了,奶农高兴邀请记者到家里,并现场“表演”了手工挤奶。记者看到,牛圈里外脏乱不堪,地面上到处都是牛粪牛尿。奶农在挤奶过程中,奶牛站在哪里,奶农就拿着一小板凳坐在哪里,两脚夹着一小桶就开始挤奶。在整个过程中记者并没有看见奶农洗手,也没有看见给奶牛的奶头进行清洗和消毒,更不用说奶桶是否干净了。挤奶时,记者看到,奶就从奶农的手上直接流进了奶桶,奶牛身上的一些牛毛、牛粪等随着牛奶一起落进奶桶里,上面浮着一层很脏的漂浮物。
记者问奶农,冬天奶牛的奶头会不会冻伤。奶农说会,不过冻伤了就在乳头上抹冻疮膏。但在挤奶过程中,记者并未看到奶农清洗奶头。
挤奶工作在我国很多地方早就规定完全实行机械化挤奶,而在呼伦贝尔各区、旗、乡镇里看到,手工挤奶仍然普遍存在,这种挤奶方式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和规范统一。亲眼看到过手工挤奶现场后才会明白“手工奶”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企业违规收奶 相互竞争垄断奶源
有了手工挤奶,也就有了散奶收购市场,这也几乎成了呼伦贝尔牛奶收购的一大特色。乳制品的竞争首先是奶源的竞争。据悉,双娃、海乳、鑫合、启嘉等大大小小乳制品企业在呼伦贝尔都设有生鲜乳收购站或挤奶厅,有很多企业在呼伦贝尔地区甚至没有设立挤奶厅,只设立了散奶收购站。为了抢占奶源,多数企业仍违规收购散奶。在各村、屯随处可见挨家挨户收奶的车,有的甚至连牌照都没有,奶罐脏的惨不忍睹。到了奶户家门口不管牛奶掺了多少水,是否“有抗”(奶牛打过抗生素后所产的奶,国家是命令禁止收购的),是否有其他不明物质,总之直接倒入奶罐车就拉走。据奶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散奶多用于制作大包粉(婴幼儿奶粉)。
在扎罗木得村,记者采访了开散收奶车的负责人。他表示:“当时响应政府号召,也建了奶厅,得到了政府的补贴,可就是推行不下去,现在奶厅变成仓库和停车场了。没办法只好又开始收购散奶了。”在同一村另一家奶厅里,一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厅奶、散奶一块收,只不过散奶单放(价钱不一样),包括‘抗奶’,这些牛奶主要运到双娃乳品企业,这家企业跟村里签了合同。”她还告诉记者:“现在科技发达了,‘抗奶’有解抗的药。”另据了解,按照有关规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明,但通过了解,有很多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没有办理健康证明。
记者在多地走访时看到,只有蒙牛在呼伦贝尔的鲜奶收购是完全采取正规集中收奶模式,同时拒收手工奶、“抗奶”、有药物残留的牛奶。为了保证牛奶的质量,蒙牛还专门派驻人员在奶厅进行监督。但由于蒙牛对奶质要求的严格,而其他的乳品企业过于“宽松”,虽然蒙牛收奶价格高出其他企业几毛钱,但收购奶量非常少,几乎到无奶可收的尴尬境界。
政府亟需加强生鲜乳收购监管
三聚氰胺之后,全国开始重点整治和规范生鲜乳的收购。在生鲜乳收购的整个环节中,国家要求必须具备两证一单:具备当地畜牧局发放的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和运输环节需要有当地畜牧局发放的生鲜乳运输许可证,而且在运输车辆上必须有机械化挤奶厅与交售生鲜乳企业的交接单。只有具备这两证一单才符合国家生鲜乳收购要求。
据了解,呼伦贝尔市政府早在2009年号召兴建挤奶厅时就一再承诺,奶厅建成后取缔非法收奶站,治理非法散收车,而且实名举报72小时会有答复。但目前从2009年到现在,好多已经建成的奶厅关门大吉,部分变成了停车场、仓库,甚至有的变成了非法的散收奶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投资一个正规的奶厅近百万元,每月运营成本上万元,目前根本无法和那些几乎零成本运营的“非法”奶站、散奶收购车竞争。在采访中记者问道是否向政府举报过此类现象?奶厅的经营者只是“苦笑”:“原来把承诺的72小时只是当成鼓励当初这些人建奶厅完成国家验收的一个诱饵而已。”据悉,起初在举报过后,当地执法队象征性地扣留过奶车,但当天就“无罪释放”!到了后来的举报连现场都不会再去。
另据举报人最新反映,近期陈巴尔虎旗畜牧局对那些非法收购奶车进行了新一轮的“保护”,已经给予了那些奶车合法的外衣,发放了运输许可证。持续的乱象在呼伦贝尔的生鲜乳收购中,合法奶厅已经被散奶站、散奶车逼上了绝路。
如何保证乳制品安全?如何以保护奶农利益为根本?如何规范生鲜乳收购质量标准和市场秩序,加强生鲜乳收购管理,合理调整奶农、奶站、乳品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依法行政?怎么规划人、奶牛分离,培育、健全乳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乳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这都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采访过程中,每当提到三聚氰胺,无论是收奶站还是挤奶厅都坚决表态:现在国家那么重视,谁还敢加!同样,国家对生鲜乳的生产环节、收购环节、运输环节都有了严格明确的规定,那为什么得不到执行?这些问题都值得呼伦贝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具体反思和重点整治。在此,本报也呼吁呼伦贝尔市政府加强监管,保证奶制品安全,同时让该地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健康发展下去。针对该市乳业的发展情况,本报也将进一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