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人们休闲娱乐,自然少不了吃吃喝喝。外出就餐享受美食,本来是件高兴事儿,然而每年总有一些消费者吃回一肚子气来。菜名搞玄机、海鲜被调包、团购菜缩水……一个个餐饮消费陷阱让人稍不小心就有被宰的风险。怎样做个精明的餐饮消费者,小编为您支招。
现象一 菜名“瞒天过海”
对策:问清主料是什么
“五一”是出游的好时机,尤其是到外省市就餐,食客们经常会被一些没听过的“奇妙”菜名所吸引,误以为是当地特色菜肴。殊不知,很多名头很响亮的菜肴,其实只是店家为吸引眼球而设下的圈套。比如,“火山喷雪”其实是糖拌西红柿,“阳春白雪”不过是“青椒炒土豆丝”,“翠柳啼红”则是“红椒炒油菜”,“母子相会”竟是“黄豆芽拌黄豆”……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其实,要避免上当非常简单,只要问一下服务员菜品的主料究竟是什么,立即就能真相大白。
现象二 海鲜“偷梁换柱”
对策:在所选海鲜上做记号
许多人都爱吃海鲜,尤其在沿海各省,餐馆一般还会让消费者现点现做。然而有时候,明明在食客面前欢蹦乱跳的活鱼活虾,到了后厨就被调包成了冷冻海鲜,甚至是存放一段时间的死海鲜。看着端上桌来的海鲜,鱼眼下陷(活鱼眼往上鼓)、肉发黏、光泽发暗,吃起来还有股土腥味,这时候再与店家理论,对方多半都不认账,空惹一肚子气。为此,建议大家最好在所选海鲜上事先做上记号,比如剪断根须子、插上根牙签什么的,以防厨房调包。
现象三 推介“笑里藏刀”
对策:尽量选“简单”菜品
节假日是餐饮销售旺季,一般很少打折。如果碰上过于热情的服务员极力向您推荐某种“特价菜”,那可要当心了。因为所谓的特价菜,未必比其他餐厅便宜,甚至可能是用不新鲜的积压原材料制成的。
餐馆处理不新鲜的原料有两个办法,一是加重口味,用红烧、酱焖等做法,掩盖不新鲜的口感和气味;二是将其和其他原料放在一起,甚至把主菜变成配菜。像海鲜煲、素什锦之类的菜,因为原料复杂,里面也容易隐藏着不新鲜的原料,消费者往往难以发觉。所以,尤其到小餐馆吃饭,要尽量多点“简单”的菜,这样不新鲜的菜就很难混迹其中了。
现象四 结账“浑水摸鱼”
对策:付款前务必核对账单
就餐结束,多数人都会直接埋单,很少一一核对账单上的细目。在他们看来,自己点了什么,餐厅都有记录,不可能弄错。可并非所有餐厅都这么值得信赖。消费者王女士几次外出就餐后总结出一条经验,不少商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在顾客账单里多算几块钱。有的餐厅可能会“不小心”把其他桌点的菜品、小食错记在你的账单上;有的餐厅明明答应取消某项收费,可消费者结账时发现,这些取消项目依然呈现在账单上。因此建议大家无论消费多少,都养成查看账单的习惯,做到明明白白消费。
现象五 团购“货不对板”
对策:先看论坛口碑再下订单
节假日呼朋唤友、大快朵颐,团购美食肯定是最实惠的选择。不过,团购网站上那些以低价诱人的饕餮大餐,并非个个都那么货真价实。经常有消费者反映,有些餐馆搞的团购活动,价格打折的同时,菜品质量和服务也打了折扣。宣传图片中丰满的肥蟹,可能只是干瘪的半只螃蟹;平时一份的菜量,团购时被当成了两份卖;再加上普遍存在的预订餐位难、未消费退款难、与宣传不符维权难等问题,使得消费者在团购餐饮时务必得擦亮眼睛。相比之下,选择知名餐企的团购活动会更有保障。如果是不太知名的餐企团购,不妨先在论坛中看看大家对其的口碑再做定夺。 |